作者:赤色星尘 返回目录
煤炭及风光资源丰富的内蒙古,近年来氢能产业投资持续领跑全国。据澎湃新闻梳理统计,今明两年是内蒙古风光制氢项目开工和投产的大年。截至目前 ,全区已获批的31个绿氢项目合计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 。
不久前,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——中石化内蒙古鄂尔多斯风光融合绿氢示范项目正式开工。该项目包括风能及光伏发电、输变电 、电解水制氢、储氢、输氢五部分,总投资约57亿元 ,投产后年制绿氢3万吨。澎湃新闻注意到,该项目将分两期实施,项目二期的预计投产时间为2024年6月 。除此之外 ,中石化还将开发规模更大的乌兰察布10万吨年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。
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此前发布的通知,中石化乌兰察布项目新能源建设规模254.6万千瓦(其中风电174.2万千瓦 、光伏80.4万千瓦),制氢能力10万吨/年 ,氢气将通过长输管道送至燕山石化。计划总投资205亿元,开工时间预计为2023年12月,投产时间2027年6月 。上述两个项目的投资业主均为中石化新星内蒙古绿氢新能源公司。
内蒙古日报消息称 ,2023年将是内蒙古绿氢的发展元年,全区已经批准的31个项目共52万吨产能,今年将全面开工并形成产能2万吨左右,向绿氢产业大区迈出第一步。
氢本身无色无味 ,但为了区分不同生产来源的清洁程度,可按照碳强度由高到底标注出灰氢、蓝氢和绿氢 。灰氢(由化石燃料制造的高碳氢)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,但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成的绿氢在全球范围内最受政策推崇。
内蒙古的风光资源全国第一 ,发展绿氢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可作为对比的是,国家层面出台的氢能产业顶层设计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1-2035 年)》提出目标,到2025年 ,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-20万吨/年 。仅内蒙古的规划就将超过该数字——内蒙古去年明确,2023年实现年产绿氢7.2万吨,规划到2025年 ,绿氢供给能力达到50万吨,氢能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。
内蒙古太阳能行业协会数据显示,31个风光制氢项目合计配置新能源1315.25万千瓦:2021年7月发布优选后的7个并网型项目 ,配套光伏185万千瓦,风电36.95万千瓦,储能13.5万千瓦时,制氢能力6.69万吨/年;2022年9月29日发布7个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 ,配套光伏43.5万千瓦,风电124万千瓦,制氢能力62990.5吨/年;2022年12月22日 ,批复中石化新星公司两个风光制氢项目,配套光伏80.4万千瓦,风电214.2万千瓦 ,储氢21.6万吨,年制氢能力12万吨;2023年1月发布15个风光制氢项目,其中4个离网、11个并网 ,配套光伏158万千瓦,风电473.2万千瓦,年制氢能力28.2万吨。
据澎湃新闻统计 ,从项目类型看,依托风光资源制氢与合成氨 、甲醇等化工一体化项目是内蒙古氢能投资的热点。区域分布上,落地鄂尔多斯的项目数最多 。
从项目业主看,能源央企是内蒙古风光制氢一体化基地的绝对主力。中石化的制氢产能规划最大 ,中石油、国家能源集团、中核 、中煤规划的绿氢项目年制氢能力达到2万吨以上,华能、华电、大唐 、国电投、三峡、中广核、中能建 、中电建均有具体项目已开工或将要开工。京能、深圳能源、申能等地方能源国企,亦有体量可观的布局 。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已披露的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清单中 ,超过20个项目的计划开工时间为2023年,其中大部分的计划投产时间在2024年。
对于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,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明确要求 ,风光项目和制氢项目需同步投产,且需通过盟市能源主管部门组织的综合验收后方可并网投产,严禁只建设风光项目 ,制氢项目不投产。
除了制氢端,内蒙古还将建多条“氢能走廊” 。
去年12月,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、中太(苏州)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,三方将合作共建乌海至呼和浩特输氢管道暨“内蒙古氢能走廊 ”项目。该项目拟建设我国压力最高、长度最长的氢气干线管道,以乌海蓝氢基地为起点,途经黄河几字弯大型清洁能源基地,建成后将是联通蒙东、蒙西的重要氢能储运基础设施 、建设内蒙古氢能经济走廊的核心储运设施。
中石化旗下的石化油服(600871)承担了连接乌兰察布制氢项目和燕山石化之间的输氢管道工程 。该公司去年9月在投资者问答平台称 ,已完成乌兰查布10万吨/年绿氢项目输送管道规划工作。该工程是氢能产业规划落地的重要支撑性项目,石化油服承担示范工程建设,同时在管道线路工程、设备选型、管道选材 、不同等级地区划分适宜性、安全距离设置、运维阶段管理等方面承担相应工作。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